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香港人無奈留港被困在家已經苦不堪言,更何況是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其家人?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患者近幾個月禁足家中,缺乏平日應有的社交及認知刺激,有機會令病情急劇惡化,更容易善忘、喪失自理能力、情緒負面;若家人及照顧者不懂處理,容易形成「困獸鬥」局面!
疫情少外出,活動量及社交生活大減,顯著加速患者退化
陳醫生表示, 臨床上觀察到不少患者在短短2、3個月間病情明顯轉差,部份病人在疫情前仍能認路回家、狀態穩定,在疫情開始不久自理能力便大降,情緒變得不穩定,容易迷路,甚至經常覺得被害或被偷東西。認知刺激減少及與家人「困獸鬥」都可能是導致病情轉差的原因,患者長期困在家中,缺乏社交互動、認知訓練及運動,令認知刺激減少;疫情同時亦大大增加了照顧者的負擔,一方面被迫長期與患者朝夕共處,漸生磨擦,當患者病情愈差雙方關係便愈差,惡性循環下令患者情緒更負面,甚至影響食慾及睡眠,以致病情急轉直下。其中較嚴重的個案是一位九十多歲的伯伯,疫情前尚能自行上街照顧自己,因疫情被困家中2個月後,一天突然要求與多年沒有性生活的老伴行房,令家人大驚,結果伯伯入院兩週後,出院已變成需要長期卧床的嚴重認知障礙症患者,惡化速度驚人。
相反,另一個案在家人的支持下,認知能力得以挽回。70多歲的李女士,五年前開始出現早期退化徵狀,去年開始積極治療,本來只是記性欠佳,尚可以認路及自行外出。患者女兒羅小姐表示,近月因疫情長期留在家中,令媽媽生活規律大受影響,病情急速惡化,經常迷路,自理能力大減,情緒欠佳,體重更跌至75磅。家人覺得情況嚴重,經陳醫生指導下,遂全家總動員配合患者採取延緩認知障礙症的措施,從六大方面著手:
- 烹調更多元、營養更富豐的膳食,並安排患者少食多餐
- 補充醫學營養,確保患者攝取到有助改善退化情況的營養素組合
- 攝取足夠蛋白質以增加肌肉量及體重
- 孫女陪伴患者進行益智遊戲,及學習電腦等新事物
- 家人輪流抽時間陪伴患者,多傾偈交流,帶她多外出認路
- 尊重患者原有的生活及作息習慣,按其意願貼心照顧患者需要
延伸閱讀:
現時李女士情況良好,認知能力、記性也恢復正常,一家人感情更勝從前。
加強4大支柱:訓練、營養、運動及藥物 ─ 穩定病情、延緩退化
現時認知障礙症不能根治,只能靠及早診斷及治療以延緩惡化。磁力共振(MRI)是常用的診斷工具,傳統上醫生只能靠目測圖像及臨床經驗作診斷,現時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憑圖像透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助醫生更準確診斷認知障礙症。陳醫生表示,治療一旦鬆懈,惡化速度可以非常迅速,且不能逆轉。他建議患者及照顧者除了要確保全面的防疫措施,亦要及早採取4大支柱延緩退化:
(1) 認知訓練:不少認知訓練可以在家進行,例如: 演奏音樂、畫畫、書法、益智遊戲等;可多加利用網上平台/手機程式進行認知訓練、學習新技能或與親朋網上傾談,以刺激認知功能,同住家人應盡力抽時間陪伴患者進行訓練。
(2) 健腦運動:進行適當體能運動如太極等有助提升腦部活動能力,不過,患者可能因住所空間的局限性或沒有導師而放棄運動,建議患者可以選擇身體幅度較少的運動如健腦操,並利用網上平台或搜尋教學影片學習家居健腦運動。
(3) 醫學營養:不少早期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都出現營養失衡,原因可能是胃口減少或咀嚼有困難,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患者應採用醫學營養介入治療,以預防及改善腦部退化。陳醫生引述歐洲大型臨床研究及本地研究顯示,攝取特定份量的醫學營養組合,可延緩腦萎縮達25%,有效改善記憶力及情緒,對預防認知障礙症病情惡化有正面作用。照顧者可考慮為患者補充相關的醫學營養品,以保障患者正常的腦部營養水平,以預防病情進一步惡化。
(4) 藥物治療:停服或漏服藥物會令病情進一步惡化,照顧者應確保認知障礙症患者能依足醫生指示按時及按合適劑量服藥,及與醫生安排最適當的覆診或取藥措施。
陳醫生亦建議家屬應在空餘時間多陪伴患者,多加互動及配合患者進行認知訓練,對改善病情會有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