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破解「小強」基因 揭多7種致敏原助發展免疫治療

分享: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elegram

哮喘、鼻敏感和濕疹等過敏病,影響香港超過一半人口,但你又是否知道,原來「小強」都是主要致敏原之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近帶領泰國及深圳院校,成功破解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並發現多7種曱甴致敏原,有助醫學界於未來設計針對曱甴過敏的免疫療法。研究結果已在國際科學期刊《過敏症》發表。

在本地過敏患者中,曱甴「小強」的致敏率約為45%,僅次於排首名的塵蟎。
在本地過敏患者中,曱甴「小強」的致敏率約為45%,僅次於排首名的塵蟎。

「小強」致敏率本港排第2 現有了解不足令治療難有最佳效果

人人都忌三分的曱甴,不但生命力頑強、侵擾力高,其令人過敏的程度亦可見一斑,被冠名「小強」可說是莫名地貼切。在本地過敏患者中,曱甴的致敏率約為45%,僅次於排首名的塵蟎。而越受曱甴侵擾的地區,該區居民的曱甴過敏率就越高,同時他們都有更高風險患上哮喘及哮喘病發。

雖然現時社會對曱甴過敏的認知已有所提升,但由於缺乏完整的曱甴致敏原資料庫,過去 20 科學界年只鑑定出有限的曱甴致敏原,令醫學診斷和治療發展緩慢,無法精準判斷患者們是如何對曱甴過敏。

就算針對曱甴過敏的免疫療法或有效,但許多患者對多種曱甴相關蛋白表現出複雜的致敏模式,在醫學界基於對曱甴致敏原認識不足下,難以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免疫治療方案,只能着患者盡量減少接觸。

就算針對曱甴過敏的免疫療法或有效,但在醫學界基於對曱甴致敏原認識不足下,難以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免疫治療方案。
就算針對曱甴過敏的免疫療法或有效,但在醫學界基於對曱甴致敏原認識不足下,難以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免疫治療方案。

現知13種曱甴致敏原 研究再多揭7種助未來診斷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領導的研究小組,就自2018年起,與泰國瑪希敦大學曱甴過敏國際專家Anchalee Tungtrongchitr教授合作,研究曱甴基因組學和過敏症。他們在研究中集合了美國曱甴(Periplaneta americana)25條染色體的高質素基因組,成功在現有的13種致敏原外,額外發現多7種新的致敏原。

研究人員預期,研究結果有利於未來對曱甴過敏的診斷,並建議將新發現的致敏原與現有曱甴提取物結合使用,以促進曱甴致敏原提取物標準化,有助建立致敏風險分類,為致敏模式較複雜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專科管理。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自2018年起,與泰國專家合作研究曱甴基因組學和過敏症。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自2018年起,與泰國專家合作研究曱甴基因組學和過敏症。

飛蟻或有與曱甴極相似致敏原 可引起交叉反應要留意

另外,徐國榮教授指出,分析顯示白蟻可能亦含有與曱甴極度相似的致敏原,兩者有可能引起交叉反應。他表示在春夏季雨天突然出現大群飛行的白蟻,即俗稱的「飛蟻」,便是附近有白蟻出沒的徵兆,故需要同時留意曱甴與白蟻帶來的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轉天氣又開始痕!濕疹10大禁忌你中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