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大部份受訪者願意向突發心臟驟停患者伸出緩手 但大多數人相關急救訓練仍然不足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促政府加強教育工作並訂立法例保障施救者

調查揭僅25%市民願意用AED救人!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促政府加強教育並訂立法例保障施救者

分享: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elegram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早前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一項公眾對突發心臟驟停的態度和認知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雖然樂於協助失去意識途人,卻欠缺急救技術、擔心弄傷患者和害怕承擔責任。調查於今年1月至5月期間以電話訪問形式,成功向578名18至70歲的公眾人士進行問卷調查。

不多於兩成受訪者願意為突發心臟驟停患者急救

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人在遇到有人失去知覺時會主動上前察看並提供協助,較2014年同類型問卷調查的14%多出超過4倍。至於問及其他受訪者為何不願意及時施以援手,大多數人解釋因為不懂處理、沒有急救知識及年紀大,反映市民普遍欠缺足夠的急救技能和知識。

倘若街上有人突然暈倒及昏迷,有可能是突發心臟驟停,需要馬上使用心肺復甦法及「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為患者進行急救。調查發現,逾七成人未接受過心肺復甦法訓練,當中只有約六成受過訓練的人表示會為患者施行心肺復甦法進行急救,大部份原因為不熟習急救、急救牌已過期、怕弄傷傷者、沒有信心等。此外,有一半受訪者表示認識AED,但只有近兩成接受過AED訓練,更有半數對AED有認識的受訪者表示不願意使用儀器為患者進行急救,主要由於未經過訓練以致不懂如何使用、怕弄傷傷者及要承擔責任。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暨世界心臟日2020籌委會主席陳藝賢醫生指出: 「引致突發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是心室纖維性顫動,亦是猝死最主要因素。拯救黃金時間只有五分鐘,每延遲救治一分鐘,死亡率便會增加一成。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本港院外突發心臟驟停患者的存活率僅2.3%。」他補充,愈早使用AED進行急救,有助提高病人存活率。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藝賢醫生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雖然樂於協助失去意識途人,調查揭僅25%市民願意用AED救人 。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藝賢醫生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雖然樂於協助失去意識途人,調查揭僅25%市民願意用AED救人 。

延伸閱讀: 3成冠心病患懼疫情 拖延入院死亡率倍增

 倡議訂立「好撒瑪利亞人法」保障施救者

不少市民誤以為使用AED需要具備專門知識,加上社會大眾或會因擔心施救所涉及的風險及法律責任而卻步,即使遇到心臟驟停患者亦未必願意伸出援手。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提倡政府訂立「好撒瑪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Act),免除施救者因急救過失而引致的法律責任,以鼓勵更多人願意為病人施救。

除了要加強對施救者的法律保障,社會亦應積極推行更多措施作全面配合,包括增加公共場所設置AED的數量、提高市民的急救知識和技術,及規定學校提供急救訓練等。

利用新科技增加病人生存機會

另一方面,不少海外地方亦已開始利用手機應用程式連接緊急醫療服務系統,一旦發生可能屬心臟驟停的事故,便會立刻通知事發地點附近受過急救訓練又已登記的市民,並顯示出就近的AED位置,在救護人員來到之前為患者施救,有助增加病人的生存機會。

是次調查亦同時了解受訪者對有關手機應用程式的接受程度,發現只有三分之一人願意安裝有機會連接消防處救護車調派中心系統的手機應用程式,接獲通知其附近可能有市民需要協助。調查結果顯示,大眾或未有充分認識以手機應用程式連結病人與施救者的好處,社會需要推行更多教育工作並加強宣傳推廣。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暨世界心臟日2020籌委會主席陳藝賢醫生補充道:「我們將接觸消防處研究相關手機應用程式的可行性。通過科技、法律及教育三方面的配合,提高大眾對心臟驟停的認識及警覺性,鼓勵更多人救急扶危,救助更多寶貴生命。」

為響應9月29日「世界心臟日」,今年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以「齊心護心顯關心」為主題舉辦一系列活動。活動包括心臟健康講座、網上繪畫比賽、網上心臟健康嘉年華以及其首個線上跑,喚醒本港市民對心臟健康的關注,同時希望大眾正視心臟健康問題,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一直致力推動有關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近日開設了一個全新網站用作推廣心臟健康,分享及宣揚更多關於心臟健康及心臟疾病的資訊。

詳情請瀏覽網頁:心臟健康頻道

世界心臟日

「AED 睇得到 用得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