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19年的數字顯示每14名婦女有1人患上乳癌,每84名婦女有1人死於此症。香港衛生署建議,44-69歲高危婦女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平日都應該自我檢查,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都是在自我檢查時發現的,但有硬塊又是否一定是腫瘤?一齊請教外科專科醫生江慧中:
~
9成女性會出現乳房脹痛未必是乳癌
乳房一旦有硬塊會痛就是患上乳癌?其實乳房硬塊會痛可以由荷爾蒙或咖啡因引起,而且大部份的惡性腫瘤不會引起痛楚。而性腫塊不一定會變為惡性,視乎良性腫瘤種類。事實上,在20 至 50 歲的女性中大約7成乳房腫瘤均屬良性。因始發現乳房有腫塊不需過份驚慌。
不過,50歲後乳房腫塊屬於乳癌的機會相對較高,一旦發現腫塊便應盡快求診。
~
延伸閱讀:本港乳癌治療資助或落後全球 8成半HER2型乳癌患者未有適切治療
~
良性乳房疾病可分3類:
- 非增生性:不會增加患乳癌風險,但需定期檢查
例如:乳房水囊、乳腺囊腫、缺陷瘤
- 增生性:可能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例如:纖維腺瘤, 乳管內乳突瘤
- 非典型增生性:原位癌的前身,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例如:非典型乳管增生
良性腫瘤或有「惡化」風險
一般而言,有5類較為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其中「乳管內乳突瘤」有機會演變為惡性腫瘤:
- 纖維瘤
- 常見於15-35歲女士
- 表面光滑的粒狀硬塊
- 若體積太大不斷增生,建議手術切除
- 水瘤
- 常見於35-50歲的女士
- 由正常乳腺分泌液積聚而成
- 較複雜的囊腫有需要抽針檢查
- 乳腺膿腫
- 多數於哺育期發生
- 症狀: 疼痛、紅腫、發熱
- 非典型增生性
- 不會引起不適
- 透過乳房X光造影發現可疑鈣化點或抽組織才發現
- 約20%為惡性,需做手術切除
- 乳管內乳突瘤
- 症狀包括乳頭出血、血樣分泌物
- 約16%為惡性,需做手術切除
乳房篩查不能「單靠摸」 造影+抽針更準確
乳房篩查包括三部份:
一)臨床診斷:觀察及觸診
1.乳房未必能發現乳房深處、體積太小的腫塊,而且亦不能透過觸診判斷腫塊是良性還是惡性,因此建議女士發現乳房有腫塊時,可做影像診斷
2.影像診斷
~
二) 乳房超聲波:觀察乳房內部結構
對象:高風險女性、懷孕女性、乳房密度較高的女性
√ 評估淺表層腫塊
√ 區分良性囊腫和腫塊
χ 不能一次拍攝整個乳房及乳房深處的圖像
χ 無法顯示微鈣化點及難以判斷小於10毫米的腫塊
~
三)乳房X光造影:篩檢早期乳癌的主要檢查方式
對象 : 所有女性 (建議35歲以上)
√ 檢測乳房異常組織的結構,例如鈣化點、腫塊或異常組織模式的區域
√ 檢測乳房組織深處的異常情況
乳房磁力共振造影檢查
對象 :已患乳癌的女性、高風險女性
√ 評估診斷後及接受治療後的癌症程度
√ 進一步評估乳房 X 光檢查中發現的異常情況
~
微創手術可徹底切除良性腫塊
良性腫塊雖不一定會變為惡性腫瘤,但仍須定期以觸診及造影檢查觀察腫瘤增長速度、邊緣是否清晰、有沒有血管增生情況。另外,醫生或會進行抽針化驗,如「超聲波幼針活組織檢查」以抽取乳腺液體或細胞,或者「超聲波引導粗針活組織檢查」以抽取二至三條組織,其抽取的細胞量較多, 準確性較幼針活組織檢查高。
不過,未必能準確抽取到腫塊內的組織為惡性或良性,更為徹底的做法是進行「乳腺腫瘤微創手術(真空輔助切片)」,利用真空抽吸的概念,在局部麻醉下,將小於3公分 的腫瘤完全切除,微創傷口只有3毫米(mm)。
「乳腺腫瘤微創手術」可以完全切除一些小於3公分(cm)、快速變大及邊緣不平整的乳房良性腫瘤,切除組織後再作化驗及跟進。微創手術適合易有疤痕增生的患者,但不適用於腫瘤大於 5公分、脂肪層較薄、凝血功能不全或服用抗凝劑的患者以及系統性疾病患者。
鈣化點可助診斷乳房病變
如檢查後發現乳房出現鈣化點亦不等於是患癌,醫生會觀察鈣化點的形態,如發現聚集成群的斑點則是早期乳癌徵兆,亦可以配合其他X光影像特徵作診斷乳房病變級別。
一經診斷發現腫瘤有可疑,便需要考慮抽針活檢。如腫瘤位置不能觸摸到,進行手術切除前便會先以金屬線進行定位 (Breast Hookwire Localization),配合乳房X 光檢查把以針把金屬線固定在癌變範圍進行手術。
個案分享:乳房疾病並非單一性
曾有一名30歲患者因為乳房脹痛而求診,她原本於經期前也有乳房脹痛問題,但近年問題加劇,便主動求診,經觸診及造影檢查後發現其右乳房有水瘤,抽針後進一步發現乳腺發炎。由此可見乳房疾病並非單一性,就算造影檢查發現只是良性腫瘤亦需要抽針以化驗當中是否伴隨發炎甚至有病變風險。年齡最小的良性腫瘤患者只是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