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除了長者外,不少年輕人都接受中醫藥診治及調理身體。雖然中藥粉沖劑非常方便,但不少人若時間充裕仍然喜歡親自煎藥,但煎藥不當有機會傷身,如川烏、附子等藥毒烈性,萬一煎煮時間不足服後有機會中毒,勿因知識不足而用錯方法,導致藥效無法發揮。今日就請教下陳翠萍中醫師如何正確煎藥。
~
一》煲中藥前需要清洗嗎?
-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前一般沒有必要清洗,但如覺得草藥中有泥沙,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洗一下,切勿浸泡,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而影響療效。
- 中藥飲片在煎煮前先浸是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
- 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則可浸泡1小時。浸完藥的水不要倒掉,要與藥材一起煎煮。陳翠萍中醫師提醒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壞變質。
~
二》煎藥器皿
- 煎藥前先要選擇正確的器皿,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鍋,砂罐。因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並且導熱均勻,保暖性能好。
- 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金屬元素容易與藥液中的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可能使療效降低,甚至產生有毒副作用。
- 煎藥用水必須潔淨,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用常溫水,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浸過飲片約3-5厘米便可。
~
~
三》煎煮中藥時間與火候
- 一般中藥只須煎煮30分鐘左右,先武火後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後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治療感冒類中藥煎煮20分鐘左右即可,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流失;
- 礦物類、骨角類、甲殼類及補益藥,時間宜長,因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需文火慢煎,煮沸後再續煮30~60分鐘;
- 川烏、附子等藥因其毒烈性,經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宜先煎。制川烏,製附片也應先煎半小時再入其它藥同煎,以確保用藥安全。
~
四》額外煎煮: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烊化/泡服 如何處理?
包煎:將藥用薄布包好再放入鍋內煎煮,花粉等微小飲片、較細且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飲片、有絨毛對喉嚨有刺激性的飲片均宜包煎,如辛夷花等。
先煎:貝殼類、礦石類、動物角甲類等藥材,因質地堅實,應打碎先煎,煮沸後20分鐘左右再加其他藥材,如牡蠣等。
後下: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成分的飲片,宜在其他藥即將煎好時放入,再煎煮5分鐘左右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揮發,如薄荷等。
另煎:某些貴重藥材,為了防止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吸收,故應單煎取汁,再將其藥渣混入群藥同煎,再將兩次藥汁混合,也可以單獨服用,如鹿茸片等。
烊化:膠類、蜜膏類、黏性較大且易溶解的中藥不宜與群藥同煎,可將此類藥置於已煎好的藥液中加熱溶化後一起服用,如阿膠等。
泡服:又稱焗服,指有效成分易溶於水或久煎易破壞藥效的藥物,將其加入熱的藥汁裡浸泡或用開水泡,例如胖大海、肉桂等。
~
五》中藥是否要翻渣?
- 一劑藥通常可煎三次,最少亦應煎兩次。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
- 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
- 頭煎先用大火煮約5~10分鐘左右,改為小火煎煮約10~15分鐘,將藥汁倒出但先不要飲用。
- 二煎是加常溫水入藥渣中,水高出藥面約1厘米,大火煮開即7`改為小火煎煮約15~20分鐘,再將藥汁倒出。然後把2次煎煮好的藥液混合在一起,才分次服用。
~
六》煎煮中藥小貼士
- 煎煮前先要仔細閱讀醫師的處方中,有沒有先下、後下、包煎、烊化等要求,服藥前要注意醫師有沒有交代過是溫服、冷服、飯前服、飯後服等要求.
- 煎藥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數次加水,更不能把藥煎乾了再加水重煎,因為藥煎乾會產生有害有毒的物質,服用了對身體無益反而有害,應將其棄掉;
- 煮好的藥應趁熱倒出,以免有效成分沉澱在藥渣上;
- 記得榨渣取汁:湯劑煎好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如藥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分容易損失或破壞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佔比例會更大,就更應榨渣取汁。
- 頭煎及二煎的藥汁要混在一起,才分兩次服用,保持藥力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