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到,炎夏開始引退,日漸短,夜漸長,早晚的天氣帶點涼意,原來秋天已悄悄來到。此時自然界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成熟,等待收割收藏,人體的陰陽交替亦已進入過渡階段,開始了陽消陰長的過程,為了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配合,秋季的養生原則,無論在任何方面,包括飲食,均以「收」為主。
秋季燥氣當令,稱為秋燥。秋天天氣清涼、收歛,空氣中水分減少,濕度降低,失卻濡潤的功能,因而令人有肅冷、乾燥的感覺。如果乾燥的程度太強烈,即為燥邪。
燥有外燥、內燥之分。人體感受外界燥邪,由於燥性乾澀,即會耗損津液,出現「燥象」,症見口乾、鼻乾、唇乾、舌乾、咽乾口渴、皮膚乾燥,甚至皸裂、小便短黃、大便乾結,故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燥勝則乾」,此為外燥。內燥是指人體本身津液或精血虧虛所表現的乾燥症狀。秋燥易傷津液,故進補應以滋陰生津為主。
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侵犯肺系(即整個呼吸道),因而引起咳嗽,多數會出現乾咳少痰或無痰,或痰黏難咯,甚至痰中帶血等症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天氣通於肺」,說明秋燥犯肺的伏線。
由於肺系與外界大氣相通,而肺臟本身又喜潤而惡燥,因而秋燥一起,肺最易發病。《黃帝內經》又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指出酸味之品能收歛肺氣,滋補肺氣,而辛味則發散瀉肺。既然秋天養生重收,不重散,故此補肺應以酸味為主。
選用枇杷、梨、沙參、百合等作為秋季進補之用。
針對上述的理論,我們選用枇杷、梨、沙參、百合等作為秋季進補之用。
材料:枇杷葉十五克(包煎)、雪梨兩個、北沙參三十克、百合三十克、無花果三個。
製法:將材料洗淨,雪梨削皮去心,無花果切小塊,把雪梨的皮肉和其他材料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猛火煲滾後,改用細火煲約一個半小時,調味即可食用。每星期兩至三次。
功效:枇杷葉性微寒味苦,能清肺止咳,和胃降逆;雪梨性涼味甘,有清熱化痰,生津潤燥的功效;北沙參性微寒味甘、微苦,能潤肺止咳,養胃生津;百合性微寒味甘,能潤肺止咳,寧心安神;無花果性平味甘,能健脾調中,潤肺利咽,潤腸通便,消腫解毒。本湯能潤肺利咽,生津潤燥。
潤肺止渴話枇杷,化痰止咳氣能下
枇杷果適宜咽乾煩渴、肺熱咳嗽、痰黃、吐血、有呃逆人士。
枇杷(包括枇杷果、枇杷葉)可作食材,也可入藥。成熟的枇杷果可供食用,一般鮮吃;枇杷葉則用於入藥,多數乾用。根據其性味、功效、主治,最宜秋天服用。
先說枇杷果,其味甘酸,性涼,有潤肺、止渴、化痰、止咳和下氣的功效。《本草綱目》云:「枇杷果能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
《本草逢原》亦云:「必極熟,乃有止渴下氣潤五臟之功。」枇杷果適宜咽乾煩渴、肺熱咳嗽、痰黃、吐血、有呃逆的人士食用。
每天生吃四至五枚成熟的枇杷果,有助紓解上述症狀。坊間亦有製成的枇杷膏、枇杷露等,久咳者服之,亦可能有紓緩作用。不過枇杷果性涼,故有風寒、咳嗽、痰白或胃寒嘔吐者則不宜服。
《隨息居飲食譜》云:「多食助濕生痰,脾虛滑泄者忌之。」此外,枇杷果的果仁含氫氰酸(即山埃),有毒忌食;未成熟的枇杷果亦忌食。
至於枇杷葉,屬中醫的化痰止咳平喘藥,其味苦,性微寒,功效與枇杷果相近,能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本草綱目》云:「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重慶堂隨筆》更云:「凡風溫、溫熱、暑、燥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氣治嗽、?,則偉績未彰,故發明之。」
臨床用治肺熱咳喘,痰黃黏稠;胃熱嘔吐,呃逆與及煩熱口渴。臨床上一般止咳宜炙用,止嘔則生用。枇杷葉性微寒,故有寒痰(色白)咳嗽或虛寒嘔吐者忌服。此外,枇杷葉上的毛,對咽喉有刺激作用,故煎藥或煲湯前最好把毛刷去,以免刺激咽喉致咳。
把枇杷葉上的細毛刷去,用山泉水煎湯喝,咳嗽痊癒了。
枇杷潤肺湯(一至二人量)
材料:枇杷葉十五克(包煎)、北杏十克、川貝母十克、無花果三個。
製法:將材料洗淨,無花果切小塊,把所有材料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猛火煲滾後改用細火煲約一個半小時,調味即可食用。每星期兩至三次。
功效:枇杷葉性微寒味苦,能清肺止咳,和胃降逆;北杏性溫味甘苦,止咳化痰,潤腸通便;川貝母性微寒味苦甘,能潤肺清肺,止咳化痰,散結消腫;無花果性平味甘,能健脾調中,潤肺利咽,潤腸通便,消腫解毒。本湯潤肺利咽,潤腸通便。
沙參入藥分南北,滋養肺胃兼止咳
北沙參味甘,性微寒,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沙參分北沙參與南沙參,屬不同科屬的植物,但兩者皆為滋陰藥,性味歸經也相同,而藥效和補虛之性略有差異。
《本草正義》云:「今巿肆中北沙參堅實而瘦,南沙參空鬆而肥,皆微甘微苦,氣味輕清,而富脂液,故專主上焦,清肺胃之熱,養肺胃之陰,性情功用無甚區別。」本篇分別解說。
先說北沙參。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又有珊瑚菜之稱。其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本草從新》云:「專補肺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臨床用治陰虛肺燥有熱之乾咳少痰、咽乾口渴、聲音嘶啞或咳血;亦可治胃陰虛有熱之口乾多飲、有飢餓感但不欲進食、或伴胃脹、胃痛、大便乾結等胃陰虛證的症狀。
不過,北沙參味厚,補性較強,如果外感表證未罷,不宜使用,以免留邪。此外,由於其性偏涼,故凡有風寒咳嗽,咳痰白色清稀者亦不宜服;脾胃虛寒易腹瀉者亦忌服,《本草經疏》云:「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之作泄者勿服。」
至於南沙參則為桔梗科植物幹葉沙參或沙參的根,其性味歸經和北沙參相同,功效方面,與北沙參亦大同小異,但其潤肺清肺之力不及北沙參,而化痰之力則為北沙參所不及,且稍能補脾、肺之氣。
《神農本草經》說南沙參「補中益肺氣。」《本草綱目》亦云:「清肺火,治久咳肺痿。」臨床上用治陰虛肺燥有熱之乾咳少痰、聲音嘶啞或咳血等症狀;亦可用於胃陰虛有熱之口燥咽乾,飢不欲食,大便乾結等症狀。
根據王煥華著的《中藥趣話》,沙參的名稱源自《神農本草經》,該書把南沙參列為「上品」;華佗的弟子吳普稱之為「白參」;南朝陶弘景云:「沙參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功效頗同,故皆有參名。」
明李時珍指:「沙參白色,宜於沙地,故名沙參。」
泰山參有如人參,能大補元氣、強心安神、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沙參玉竹銀耳湯(一至二人量)
材料:北沙參二十克、玉竹二十克、銀耳一個(後下)、北杏十克、瘦豬肉二百克。
製法:將材料洗淨,銀耳浸發,瘦豬肉汆水,把所有材料(銀耳除外)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猛火煲滾後,改用細火慢煮一個半小時,放入銀耳再煲二十至三十分鐘,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北沙參性微寒味甘、微苦,能潤肺止咳,養胃生津;玉竹性平味甘,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銀耳(雪耳)性平味甘,能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止血;北杏性溫味甘苦,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瘦豬肉性平味甘鹹,能滋陰潤燥,補血。本湯滋陰潤肺,益胃生津。
天突穴(任脈)
定位:前正中線,胸骨上窩中央。
方法:以中指指腹揉天突穴一至二分鐘,每天二至三次。
功效:理氣化痰、止咳平喘。
列缺穴(手太陰肺經)
定位:在前臂,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寸半。
方法:以拇指指腹按壓列缺穴一至二分鐘,每天二至三次。
功效:宣肺散邪、通調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