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效應-港人心臟造影檢查「疫」境增加-近半數結果異常-心臟隱疾比例高.jpg

新冠疫情及疫苗增加港人關注心臟病 臨床觀察調查: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增加 近50%結果異常 造影配合人工智能研究預測心臟病

分享: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elegram

(2022年6月23日)疫情橫行,美國心臟科專科學院基金會研究發現新冠疫情導致亞洲地區心血管疾病檢查大減。2020年港大研究亦指市民即使有心臟病發徵狀卻延遲求醫,由病發到求診的時間比疫情前接近超出4倍。然而,最新本地調查發現,於2021年心血管造影檢查個案不跌反升,主因為胸痛及疫苗效應。由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以及香港放射科醫學院聯合主辦的「 第15屆亞洲心臟血管影像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表「新冠疫情期間香港心臟造影檢查趨勢」的臨床觀察問卷調查結果,並講解現時如何應用人工智能(A.I.)於心臟造影檢查和研究,包括如何提升效率、準確性及預測病情發展等。

新冠疫情及疫苗影配合人工智能研究預測心臟病
(左起) 戴先生、心臟科專科醫生陳穎思醫生、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創院院長梁馮令儀醫生、放射科專科醫生張志偉醫生,講解現時如何應用人工智能(A.I.)於心臟造影檢查和研究,包括如何提升效率、準確性及預測病情發展。
(左起) 戴先生、心臟科專科醫生陳穎思醫生、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創院院長梁馮令儀醫生、放射科專科醫生張志偉醫生,講解現時如何應用人工智能(A.I.)於心臟造影檢查和研究,包括如何提升效率、準確性及預測病情發展。

心口「翳住」 要做造影檢查?

心臟科專科陳穎思醫生指,市民若出現疑似胸痛、心悸等心臟病常見徵狀,第一步應是向普通科門診/家庭醫生求助,醫生會根據臨床病徵評估、家族病史及高危因素等來判斷是否需要轉介求診者到專科醫生接受進一步評估和檢查。如病徵屬於典型和有高風險因素可考慮直接進行心導管檢查乃至通波仔手術。放射科專科張志偉醫生表示若病情被評估為中度風險或病徵屬於非典型, 可選擇進行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CTCA),只需要短短幾秒便能檢測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若發現血管狹窄情況「踩界」(介乎中度至嚴重),可考慮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心臟磁力共振掃描(CMR)以評估冠狀動脈血流量。

新冠疫情及疫苗增加港人關注心臟病 臨床觀察調查: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增加 近50%結果異常 造影配合人工智能研究預測心臟病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穎思醫生指市民若出現疑似胸痛、心悸等心臟病常見徵狀,第一步應是向普通科門診/家庭醫生求助,接受進一步評估和檢查。

臨床觀察:檢查個案「疫」市反升 半數結果異常

調查於今年5月收集了80名香港心臟科專科及46名放射科專科醫生對3項心臟造影檢查,包括心導管檢查、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CTCA)以及心臟磁力共振掃描(CMR)的臨床觀察。主要結果為:

● 大部份醫生認同相對2020年, 在2021年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均有增加,心臟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的升幅約為11-30%

● 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CTCA的兩大轉介主因是胸痛及與疫苗相關狀況;CMR的兩大轉介主因是心臟衰竭及疫苗相關狀況;

● 43%受訪醫生反映半數以上的CTCA結果異常,以血管輕度至中度狹窄較為常見;

● 87%心臟科專科醫生指中度至重度冠心病患者當中, 超過一半為新確診的冠心病患者;

● 最常見的CMR 異常發現為心肌缺血, 心肌梗塞和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

調查亦發現大部份診斷異常的個案均為輕至中度的血管狹窄,只需要藥物及控制風險因素作治療。陳穎思醫生認為結果反映新冠疫情及疫苗接種或大大提高港人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及診斷的認知,令重視心臟問題的市民及早求診,有助識別早期心臟病並盡早控制病情。

心臟造影檢查配合人工智能 節省分析時間

張志偉醫生指,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開始廣泛應用在心臟造影和相關疾病的研究上,除了能確保造影掃描能覆蓋全心臟,亦能協助校正運動偽影、自動評估及偵測心血管疾病等,節省分析時間。他引述英國生物庫大型研究,共分析了10萬個心臟磁力共振掃描個案,研究利用A.I.技術,兩秒便能完成20分鐘的人工分析,比人手快60倍,因此能迅速處理大量掃描結果。香港亦開始應用A.I.進行心臟造影研究,回顧過去 15 年數據,以了解患者接受治療後的效果及CTCA的成效。張志偉醫生指出,研究顯示 A.I. 能夠快速準確分析掃描結果,亦能預測未來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或病情發展。未來研究成果如證實能用於臨床診症, 將大大減輕醫護人員工作量,有助醫生掌握患者病情及規劃後續治療方案。

新冠疫情及疫苗增加港人關注心臟病 臨床觀察調查: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增加 近50%結果異常 造影配合人工智能研究預測心臟病
放射科專科醫生張志偉醫生,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開始廣泛應用在心臟造影和相關疾病的研究上,未來研究成果如證實能用於臨床診症, 將大大減輕醫護人員工作量,有助醫生掌握患者病情及規劃後續治療方案。

個案分享:50年煙民血管塞75%

戴先生今年72歲,有多年吸煙習慣,煙齡近50年,而且身型肥胖,體重曾達90多公斤。他多年前已確診高血壓,並服用降血壓藥多年;約兩年前才發現高膽固醇問題,開始服藥控制。唯他並沒有太著重心臟健康,亦未有戒煙。由於擔心自己病情穩定性,加上不久後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戴先生一直未有接種新冠疫苗。關節手術後,戴先生本來計劃接種疫苗,但同一時間又開始感到心口不適,經常出現胸悶、呼吸困難情況。因為出現病徵,所以主動向私家醫生求診,並於今年2月進行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CTCA),確診冠心病。造影檢查發現其中一條冠狀動脈嚴重狹窄,阻塞約75%,另外兩條血管阻塞了25%,一條分支血管完全阻塞。戴先生的個案轉介至公立醫院跟進,於五月份進行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通波仔)。手術後,戴先生心口不適的情況得到改善,亦開始戒煙及控制體重,實踐健康生活。

戴先生表示疫情下,有不同的媒體報導疫情對心臟影響,以及對疫苗的迷思,令他主動接觸多了心臟疾病資訊,令他更加正視自己心臟健康,意識到一旦出現心臟病相關病徵就要盡快求診,及早進行檢查,才能發現血管栓塞並及時做手術,又呼籲公眾,平日要多留意心臟疾病資訊,以及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病徵應盡快求醫。
根據現時情況,戴先生病情已趨穩定,並將於日內接種疫苗。

新冠疫情及疫苗增加港人關注心臟病 臨床觀察調查: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增加 近50%結果異常 造影配合人工智能研究預測心臟病
戴先生呼籲公眾,平日要多留意心臟疾病資訊,以及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病徵應盡快求醫。

公眾講座助你管理心血管健康

為加強市民對心臟健康的認識,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以及香港放射科醫學院聯合舉辦公眾講座,講解如何監察及管理心血管健康,詳情如下:

日期: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時間:下午4:00- 5:00

地點:香港會議展覧中心舊翼2樓

講座將會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名額有限,額滿即止,立即登記參加:

現場參加登記: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_zLMm58jnDbpBocE3CfK_te5dCPqeSyQL4ifqsXiBtpIeLg/viewform

Facebook 直播登記

https://fb.me/e/2vH3LFHe6

新冠疫情及疫苗增加港人關注心臟病 臨床觀察調查: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增加 近50%結果異常 造影配合人工智能研究預測心臟病
新冠疫情及疫苗增加港人關注心臟病 臨床觀察調查: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增加 近50%結果異常 造影配合人工智能研究預測心臟病

 關於「 第15屆亞洲心臟血管影像國際學術研討會」

由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以及香港放射科醫學院聯合主辦的「 第15屆亞洲心臟血管影像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22年6月24日至26日一連3天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是亞太地區心血管影像學領域的頂級學術會議,目的是提高亞太地區的心血管影像學的臨床實踐及研究水平。是次會議以線上線下結合模式舉行,吸引多國專科醫生前來參與及演講,進行學術研究及臨床治療交流。是日新聞發布會為會議前的重大活動,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主席呂濱敎授及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偉光醫生專誠錄製影片為發布會展開序幕,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創院院長梁馮令儀醫生親身到場支持,簡解發布會內容。

新冠疫情及疫苗增加港人關注心臟病 臨床觀察調查: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增加 近50%結果異常 造影配合人工智能研究預測心臟病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創院院長梁馮令儀醫生指心臟造影檢查係診斷心臟疾病非常重要嘅一環,可以協助醫生診斷心血管阻塞及心臟功能等問題,亦可以預測未來患上急性心臟疾病嘅風險。

延伸閱讀:全球第2 | 肺腫瘤常見於肺部深處且難以觸及 「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助抽取組織及早診斷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