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友聯千人早期腎病檢測:1/5人驗出蛋白尿 56%聲稱健康 籲年輕人莫低估慢性腎病風險 40歲或以上應及早進行腎病篩查

分享: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elegram

(2021年11月29日)慢性腎病困擾全球7億人口,其中四成已達中晚期(3-5期)慢性腎病,2017年120萬死亡 。香港的患病率亦達11%,估計有80萬慢性腎病患者 ;每年增約1,300個新症,現時有10,000多名患者已屆末期腎衰竭 ,2021年中仍有2,320人等候換腎 ,對患者生活及社會造成極大負擔。然而普遍市民的認知不足,全港性病人組織聯會「腎友聯」早前為千七名市民進行早期腎病檢測,整體驗出蛋白尿的比例高達1/5,組織呼籲大眾關注腎臟健康,及早定期接受腎病篩查。

年輕族群低估慢性腎病風險

「腎友聯」於今年7-8月期間為1,709名市民 (有效樣本為1,685)進行早期腎病檢測,即場使用尿液檢驗試紙初步測試蛋白尿情況,並檢測血壓及血糖,結果發現:
◆ 19%市民驗出有蛋白尿;當中56%認為自己健康狀況良好
◆ 18-45歲年輕人士中,29%驗出有蛋白尿,當中85%認為自己健康狀況良好
◆ 愈年輕的群組中聲稱健康而有蛋白尿的比例愈高
◆ 1/4妥善管理血壓(27%)或血糖(23%)人士驗出有蛋白尿,即代表仍有腎病風險
計劃總顧問鄧智偉教授認為結果反映市民忽略慢性腎病風險,而且愈年輕愈容易低估風險,建議市民應主動向醫生查詢是否需要做腎病篩查;一旦發現腎功能開始衰退惡化,或出現微量至大量蛋白尿,應及早治療,如病情越嚴重更需緊密篩查 。

腎友聯千人早期腎病檢測:1/5人驗出蛋白尿 56%聲稱健康 籲年輕人莫低估慢性腎病風險 40歲或以上應及早進行腎病篩查
計劃總顧問鄧智偉教授認為檢測結果反映市民忽略慢性腎病風險,而且愈年輕愈容易低估風險

慢性腎病雙指標:蛋白尿 + 腎小球過濾率

慢性腎病分為五期 ,早期未必有明顯病徵,中期(3-4期)腎功能會下降至15-59%,開始出現水腫、背痛、血尿或骨病等症狀,末期腎衰竭腎功能會跌至15%以下,患者需長期洗腎或輪候換腎。鄧智偉教授指慢性腎病或不能逆轉,所以需及早定期檢測腎功能。最簡單是先在診所使用尿液檢驗試紙,初步檢測蛋白尿,一旦發現異常,再作進一步的尿液及血液化驗,檢測蛋白尿及肌酸酐比值和腎小球濾過率,根據結果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腎功能衰退或不能逆轉
慢性腎病雙指標:蛋白尿 + 腎小球過濾率

臨床所見:三高患者懶理慢性腎病

家庭醫學專科傅鑑蘇醫生指糖尿病及高血壓是慢性腎病的主因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腎功能的衰退速度較正常人快2-12倍;高血壓患者的衰退速度亦較一般人快1.5倍 。然而臨床所見,不少患者對慢性腎病置若罔聞,甚至在醫生建議下亦未必願意檢查:「很多患者、尤其三高患者認為只要好好管理三高便已足夠,卻不清楚腎功能可以無聲無息地衰退,尤其早期腎病徵狀不明顯,亦缺乏自我監測工具;部份患者誤以為腎病篩查複雜費時而卻步,其實只需在一般診所透過驗尿和驗血兩個簡單步驟,就可以清楚掌握自己的腎功能狀況。」國際組織均建議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應每年進行最少1次篩查 , 。傅醫生表示,基層醫生應積極教育市民及早預防慢性腎病,並有責任為市民健康把關,主動安排40歲或以上人士做腎病篩查。市民亦可主動向家庭醫生提出,若平日有定期體檢的習慣,亦可加入蛋白尿和腎小球過濾率兩個測試。越早發現腎功能衰退並配合適當的管理及治療,才可延緩病情惡化。

預防勝於治療,市民應謹記「護腎4式」:
● 定期腎病篩查
● 控制四高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肥胖)
● 低鹽飲食
● 慎用藥物

「護腎4式」
定期腎病篩查
控制四高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肥胖)
低鹽飲食
慎用藥物
家庭醫學專科傅鑑蘇醫生表示,基層醫生應積極教育市民及早預防慢性腎病,並有責任為市民健康把關,主動安排40歲或以上人士做腎病篩查。
家庭醫學專科傅鑑蘇醫生表示,基層醫生應積極教育市民及早預防慢性腎病,並有責任為市民健康把關,主動安排40歲或以上人士做腎病篩查。

延伸閱讀: 抗拒覆診食藥 年輕糖尿病患者平均短命8年

腎友聯提倡早期腎臟篩查

腎友聯是慢性腎臟病病人自助組織聯會,以關注腎病患者的長遠福祉為目標,25年來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工作,加強市民對腎臟健康的關注,推動檢討現行的醫療及福利政策,並定期舉辦社區展覽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社區隱形患者。腎友聯主席許麗華女士表示一般市民甚至高危人士對腎病認知不足,普遍誤以為是老人病;而且亦不知道末期腎衰竭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即使有心想做檢查,亦不清楚哪類檢查適合,往往直至出現嚴重病徵、腎臟已受損時才求醫,因此希望各界多加關注慢性腎病,並建議將腎病篩查納入每年常規檢測,及早防患於未然。

腎友聯千人早期腎病檢測:1/5人驗出蛋白尿 56%聲稱健康 籲年輕人莫低估慢性腎病風險 40歲或以上應及早進行腎病篩查
腎友聯主席許麗華女士表示一般市民甚至高危人士對腎病認知不足,普遍誤以為是老人病

患者分享:確診前沒有明顯病徵

楊女士,今年55歲,2015確診高血壓,一直有定期覆診及用藥。最初控制良好,上下壓維持於110/70 mmHg左右。但上年疫情開始缺乏運動後便發現血壓偏高。今年覆診時醫生告知其腎功能開始衰退,經詳細驗查後確診慢性腎病第2-3期,腎絲球過濾率eGFR下降至 59 (mL/min/1.73m2),即腎功能下降至六成,確診前後並沒有察覺明顯病徵如血尿、蛋白尿、尿頻等。自從患上高血壓後,楊女士開始注重飲食習慣及運動。平日不煙不酒, 亦不好肥膩食物;以往喜好朱古力的她已改食黑朱古力多年,日常用膳盡量清淡,少糖少鹽。疫情前每星期有三天到社區會堂跳舞,每次兩小時,唯因疫情關係被迫暫停。水份攝取方面,以往有做運動時會喝大量清水,但疫情缺乏運動之下經常忘記喝水,但自確診腎病後會裝一大杯水放在附近提醒自己多喝水。雖然確診患有慢性腎病,但楊女士積極面對病情,努力控制血壓,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希望可以減慢腎退化。

腎友聯

地址: 九龍橫頭磡邨宏禮樓地下轉交腎友聯

電話:8100-0821

傳真:2336-9784

電郵:arpmha@arpmha.org.hk

網址:www.arpmh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