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是一種普遍和嚴重的疾病,患者的心臟因不同原因引致功能減弱,心臟泵血功能出現問題,使氧氣及其他養分未能有效地透過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分,病情嚴重有機會引致死亡。而本港每年因此病入院人次超過一萬八千,其中八百人死亡。團體心臟健康列車於2016年以問卷方式訪問102位心臟衰竭患者,結果發現患者對病徵認知不足,雖然逾八成受訪患者認識氣喘、腳部水腫和容易疲倦等常見病徵,但僅54%人認識食慾不振這個非典型病徵;亦分別有31%及44%不知道個人行為和習慣與心臟衰竭的病徵及入院次數有關,顯示患者認知不足,容易忽略日常生活對病情的影響。
缺乏自我管理 出現病徵待覆診才求助
團體召集人陳藝賢醫生指,在日常生活中好好自我管理有助控制心臟衰竭的病情,但調查發現病人自我管理意識薄弱,僅六成人常常進食低鹽餐,亦只有約四成人每天運動30分鐘,而更有兩成半受訪者從不或很少運動。陳醫生亦指出,體重在短時間內的波動或與水分積聚有關,如三日內增磅6至7磅就應求醫,因此患者應量度體重,但只有13%會常常或每天量度體重,可見患者普遍忽略良好的自我管理及生活習慣的重要性。調查同時發現,即使出現病徵,大部份受訪患者亦沒有採取行動作改善,此外,受訪患者的求診意識同樣薄弱,只有13%至30%患者出現不同病徵時,會於1至2天內即時求診,過半數出現病徵只會待覆診才求助,或會增加入院機會。
延伸閱讀: 大型研究首度證實新型糖尿藥物有效防治心衰竭
由「蘸醬油」到點清水
69歲的患者莫先生亦坦言確診前對心臟衰竭毫不認識。「我每天早上都會跑步,但在兩年前一次跑步後突然出現嚴重氣喘,到醫院求診進行X光檢查,發現肺部變大了,及後再經轉介到心臟科專科作詳細檢查,結果醫生指我患心臟衰竭,心臟功能只餘15%。」莫先生在醫生建議下安裝心臟起搏器及除顫器,術後亦積極改善生活習慣。他從前吃飯時一定要「蘸醬油」,但現在會用清水浸一浸食物才進食,以減少所進食的鹽份;此外他亦會每天量血壓,量體重及檢查足踝腫脹情況,並會記錄低,覆診時給醫生查看。
起搏之友副主席蔡致中醫生在會上慨嘆像莫先生如此自律的病人實在少見,他呼籲病人要遵從醫生吩咐積極管理。此外,亦可透過藥物治療或植入心電儀器來控制病情。近年已有新式藥物適用於2至4期心臟衰竭患者,研究證實有效減低入院機會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