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標籤的出現除了保證是消費者的知情權外,對於預防慢性病(例如: 肥胖與高血壓)、改善營養不良,對健康知識的傳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推出營養標籤10年 「少甜」原來不等於「少糖」你又知唔知?

分享: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elegram

100%純天然、不含反式脂肪、全麥、0脂肪……在食品包裝上,經常可以出現看到這些誘人的詞語。其實你真的了解背後的含義嗎?到底「少甜」是否等於少糖?實際上是如何衡量「少甜」和「低糖」有什麼分別?

美國《健康》雜誌報道,六成的消費者都不清楚食品營養標籤的真正含義,並且對自己購買的食物「感到後悔」。其實營養標籤就像是指南針指引我們在琳琅滿目的食品中尋覓適合自己的食物!所以必須學會看懂營養標籤並養成看標籤選食品的習慣,把健康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何要有「營養標籤」?

營養標籤的出現除了保證是消費者的知情權外,對於預防慢性病(例如: 肥胖與高血壓)、改善營養不良,對健康知識的傳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很多國家大力推行營養標籤的一個重要原因。香港的營養標籤制度法例由2010年7月1日起生效,在香港出售的大部分預先包裝食品,都必須附上「1加7」,即能量及7種營養素( 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和鈉) 的含量。我們可透過比較類食品的營養標籤找出較健康的食品,如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糖含量較低的食物。食品常以每100克\毫升標示,但亦可以每食用分量或每包裝標示,因此比較不同食品前,須留意所標示的營養資料是否基於相同重量,若是,即可直接比較, 若不,便要先自行換算至同等重量。

營養標籤上標示能量值及營養素含量的規管容忍限 。
營養標籤上標示能量值及營養素含量的規管容忍限

「三低一高」

根據營養標籤的規定, 同時容許低於某水平的鈉、糖、脂肪等營養素之食物,可於包裝上以「低」或「不含」字眼作聲稱,因為其定義受規管,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營養標籤的規定
營養標籤的規定
每個人的營養需要及對食物的喜好各有不同,但都可善用營養標籤並透以上步驟,揀選適合自己的食物種類和分量!
每個人的營養需要及對食物的喜好各有不同,但都可善用營養標籤並透以上步驟,揀選適合自己的食物種類和分量。

少甜≠少糖

但以上的標籤不包括與「少甜」有關的描述,原因是低糖有客觀量度標準,而少甜只是一種味覺,法例執行上存在困難,因此市民要懂得細閱營養標籤顯示的糖含量,挑選真正低糖食品,就不用擔心被聲稱「少甜」的食物混淆視聽。除了以上的”營養聲稱”只可用作方便快捷的參考準則選擇食物,大家亦應查看營養標籤上其他營養素的資料,以了解食物的整體營養成分。可惜,法例卻未有規定營養標籤必須標明高鈉、高脂或高糖。換言之,不熟悉營養素標準的市民,難憑標籤一眼辨認出「健康陷阱」食物。例如低脂曲奇餅可能含有大量能量和糖,而低鈉薯片則可能含有大量脂肪,大家一定要小心選擇。

延伸閱讀:

調味料發霉?變味? 9個如何保質及健康儲存方法

改變購買食物習慣

追求健康飲食已成為主流,隨著消費者對營養與健康關係的認知不斷演進,人們的購物決策逐步發生轉變,如果市民習慣趨向選擇購買更健康的食品,就能提供更大誘因給食物製造商業界改善食品配方,為我們提供更優質的食物。

食物安全中心:營養標籤的常見問題